close

敦煌市區裡面有公車(二號)可以到達莫高窟,

只是都有了出租車,也就不費勁的來到此地.

過了黨河舊址,很快就可以看到連綿不絕的莫高石窟.

 

莫高窟,是很多人都很嚮往的聖地. 一個牌坊,多少人魂牽夢縈.

對許多人來說,他就等於敦煌.

古今中外,多少人想到此地來,感受敦煌遺留給世人的一塊瑰寶.

但也因為有太多人的到訪,莫高窟風化嚴重,保存古蹟刻不容緩.

IMG_1765.jpg 

現在的莫高窟大部分都是修建後的樣子,包括日本和香港,政府和民間都努力的出資.

為了此地盡了許多力. 倒是掠奪最多的幾個國家,像是英國,法國等,對於此地不聞不問.

IMG_1763.jpg

嶄新的洞窟外貌,抵擋的是內部千年風霜戰火.

此地渡過佛教鼎盛時期,唐代官家大佛在此興建.現今仍是世界第三大佛雕.

由於外面建築包圍. 多了保護,也掩蓋神秘.

留下疑似武氏外貌即為九層樓佛像外表的歷史疑案. 增添更多的野史鄉談.

 

IMG_1766.jpg 

看著九層樓外面依然留著道教香爐,這一種現實與過去的交流,

還當真有些滑稽,也有些悲涼.

從五代之後,洞窟受到滅佛的影響,逐漸凋零.

但是也有許多人千里迢迢到這裡來參訪, (在某洞窟中,即發現有"大宋肅州道台題字")

為了嚮往來世的興旺而修建,改建(或是說破壞)前朝舊窟,

也留著許多後牆疊前牆的狀態.

或是後代工法凋零,或是後代受到過多道家影響,元朝之後的洞窟都是一樣的死氣沉沉.

看不到朝氣的佛像,用色也趨嚴肅而死寂.

在此情況下,反而對佛窟是一種褻瀆而非保護.

甚至在一些洞窟中出現了太上老君像,丹爐等擺設.

猶如混合了一系列的不協調的畫作.

到後來,更出現了像清朝王圓籙這樣的道士,讓整個敦煌寶藏送予他國.

不論後來的斯坦英,或是伯西和,應該說這風雨千年裡.

不只是敦煌的悲情,也是中國的不幸.

在這個最飄搖的歲月裡讓敦煌古卷透過一個半文盲的道士見諸於世.

在這最需要將重點文物保護的時候,又接續遇到一些腐儒貪官,

只知道把卷軸當古畫一樣的私自保護起來.只得五千卷還存北京.

當然掠奪者斯坦因經過研究之後,認為這些經典屬古人廢棄不用而存於十六窟內.

伯西和倒是認同戰亂之說.

試想既是廢棄,又何需費盡心私藏於窟中,並且封於密洞之內?

單憑卷後有古人計算或是記事資料而判斷其屬廢棄, 更加深其掠奪者虛偽的面孔.

 

洞窟由於氧化嚴重,近年來開放甚少,更禁止人拍照.

展示館雖是複製,也是禁止攝影,因此決定不用閃光. 算是盡力配合.

可見複製的壁畫臉上按照原做,展現顏色氧化嚴重而變黑.維妙維俏.

IMG_1774.jpg

走到外面,向未曾開放的北院望去,想必從未開放的洞窟中應該還有許多文物尚待發掘.

記得曾聽說大部分北院洞窟是當年修窟僧人坐化長眠之地,有時會發現逃難的古代士兵屍骸,

更遠處也有漢代烽火台,歷史長流似遠實近,就在莫高一地相互演繹著.

像在對我們訴說著這一個不公的過往.

IMG_1768.jpg 

調角斷清秋,征人倚戌樓.春風對青冢,白日落梁州.
大漠無兵阻,窮邊有客游.蕃情似此水,長願向南流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張喬(書邊事) 

番外篇:

後來我在莫高郵局寄了三張明信片,郵局局員跟我說,

"寄回臺灣是國外,所以得加一塊錢",衝著"國外",馬上掏出錢來.

(寫地址還一直考慮要不要加上"ROC"...)

過了四週後,我收到明信片(真慢)

上面依然是0.8RMB.

為了這句國外,三張明信片我被多加收15塊台幣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l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